当前位置: 客车网 > 新闻 > 配套新闻 > 方建华:补贴2.0时代 重构产业生态抵御洗牌大潮

方建华:补贴2.0时代 重构产业生态抵御洗牌大潮

2017-01-12 来源:高工锂电网
  2017年1月12日消息:新能源汽车补贴调整政策的出台,意味着国内政策正在从过去简单粗放的1.0时代向技术含量更高、专业性更强的2.0时代迈进。

  “如果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在2015年是“疯狂式”增长,在2016年是在“纠结”中发展,那么在2.0政策之下,2017年将迎来“洗牌”阶段,整个行业将从"野蛮增长"向有序发展过渡。”

  在近日举行的国轩高科第六届科技创新大会上,国轩高科总裁方建华表示,动力电池行业结构性的产能过剩已经开始越来越明显,随着政策监管层面对于电池安全、质量、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达不到要求的产品和企业,就可能被整车企业抛弃。

  可预见的是,2017年,从动力电池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会加速弱小企业淘汰的过程,洗牌整合会加速进行,未来九成电池企业会出局,行业竞争壁垒会越来越高。

  如何应对行业洗牌,方建华在多个不同的场合呼吁: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核心环节,动力电池企业一定要重视产业生态系统的重构。“不能单纯地按照传统汽车领域的上下游买卖关系,而没有合作关系和价值链共享。”

  重构产业生态系统,价值链的重构尤为重要。电动汽车的初始阶段,一个很重要的特性是一次性购买成本高而运营成本低。能不能重构一个全生命周期的价值体系,这个需要全体产业链共同努力,尤其是电池企业的努力。

  重构产业生态系统,整个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的抱团取暖同样重要。如果说传统的企业,强调的是单个企业的竞争,新能源汽车则要强调的是生态优势,这个需要材料设备供应商,电池企业、整车企业,运营租赁企业等各个环节要抱团取暖,用生态优势弥补产业发展周期存在的不足和短板。只有建立起产业生态圈,企业才能最大程度地防范市场和政策波动的风险。

  就动力电池的国际竞争格局、动力电池规范及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解读、产业新业态的重构、电动汽车及储能市场的启动节点等话题,与方建华进行了深度对话,以下为对话实录。

  问:锂电产业发展目前已经呈现出中日韩三足鼎立的市场局面,如何看待目前中国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发展现状?

  方建华:中日韩之争,各有千秋,中国在产业化应用是走在日韩企业前面的,动力电池供应链的配套,包括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在内的四大关键材料,配套能力比日韩强,产业的发展速度比日韩快,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有强大的市场在支撑和推动产业发展。

  日韩企业的优势在于,制造业多年积累所带来的工程化的能力比中国强,同时在过程制造过程当中工艺实现能力、过程控制能力、管理意识等优势。

  但应该清楚的是,在产业化的推动下,国内动力电池企业的技术和制造能力提升的速度是非常快的,通过规模化制造,在装备制造、工艺改进、过程控制等短板可以实现快速进步。

  问:目前,国内动力电池还基本停留在给国内车企做配套,真正能够进入国外车企供应链的还很少,未来是否会在国际车企的供应链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方建华:一方面,国外车企在电动汽车领域的产业化和市场化依然还刚起步,除了特斯拉、日产Leaf等车型外,国外真正有量产的电动汽车本身就很少。动力电池市场更多的是在中国,中国占领了国际市场的70%以上。

  另一方面,国内动力电池前几年确实还存在一些差距,但是近几年提升非常明显,差距已经明显缩小,但要想进入国际车企的供应链,需要较长时间的测试和验证,这是国内企业暂时还没有大规模进入国外车企供应链的原因。

  目前,奔驰、通用、雷诺等国际车企也与国轩高进行了有效的接触,预计未来几年,国内动力电池企业会在国际车企的供应链体系中逐渐占领一席之地。

  问:11月底,工信部发布的《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征求意见稿)显示,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企业年产能从此前“不低于2亿瓦时”调整为“不低于80亿瓦时”,应该如何看待动力电池规范的调整?在政策的指挥棒下,2017年是否会出现明显的产能过剩?

  方建华:关于动力电池新的规范条件,目前已经完成了多轮征求意见,预计近期会对外正式公布,需要指出的是,不要过分地解读“80亿瓦时”,规范条件只是一个方向性的指导,而不是作为准入门槛,不是要求动力电池企业产能必须达到,目的是给整车企业一个白名单,不会在单个的指标上与补贴政策挂钩。

  从动力电池行业近三年的发展来看,2015年是野蛮增长,2016年是纠结发展,而2017年将会进入洗牌整合阶段。

  事实上,从2016年开始,结构性的产能过剩已经开始越来越明显,再加上政策监管层面对于电池安全、质量、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达不到要求的产品和企业,就可能被整车企业抛弃。

  因此,2017年,从动力电池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会是一个加速弱小企业淘汰的过程,洗牌整合会加速进行,未来九成电池企业会出局。行业竞争壁垒会越来越高。

  问:如何看待最新发布的新能源汽车补贴调整政策,对于整车企业和动力电池企业将会带来哪些影响?您对于政策制定者和企业有何建议?

  方建华:新能源汽车补贴调整政策的出台,意味着国内政策正在从过去简单粗放的1.0时代向技术含量更高、专业性更强的2.0时代迈进。

  这次政策调整涉及内容非常广,不是简单的补贴退坡,这个只是关注度最高的一点,除此之外,其对产品监管,尤其是产品交付后运营的监管更加严格,实际上,对于整车企业来说在动力电池的选择上,会更加的谨慎。这个会加速动力电池企业的洗牌过程。对于规范行业的健康发展能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应该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对一些技术性能的要求可能会干扰企业技术路线的选择,例如,要达到系统能量密度达到115Wh/kg,大容量电池和软包电池显然更容易实现要求,这个可能会引导企业往该技术路线转型。

  但如果从技术角度来看,现在无论是软包还是方形,无论是大电池还是小电池,都还没有定论,因此政策的这种导向有可能会扼杀企业在其它技术路线上的探索。

  与此同时,即便是大电池路线是正确的,如果没有大电池生产经验的,转型进入的企业盲目生产会导致产品品质和安全得不到保障。

  因此,我的建议是,对于政府而言,鉴于政策出台的影响,政府在出台政策前应广泛征询专业人士的意见,涉及到电池应该征求电池企业的意见,对于动力电池企业而言,一定要把安全和质量放到首位,同时兼顾电池的能量密度、倍率性能、安全性、循环寿命及制造成本等各项指标,而不应该单纯的追求高能量密度。

  问: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应用而言,目前最大的挑战就是降成本,作为动力电池企业,您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降低成本?

  方建华:价格问题是中国的优势。在消费类电子领域,中国的电池企业已经在性价比上战胜了日韩企业。在动力电池领域,中国同样也会战胜日韩。产业化的进程的加速,配套齐全的上下游产业链,应用驱动的产业和技术的进步,这些都是让中国企业在价格上战胜日韩的有利武器。

  从降成本的角度来看,上下游的深度协作、技术的革新升级、产业规模的扩大、制成过程提升带来良品率的提升等,都是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

  问:您认为,动力电池产业链上下游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您认为应该如何去规避和化解?

  方建华:这两年,新能源汽车行业上下游形成了一种不和谐。在上游,原材料价格疯涨,包括碳酸锂、六氟磷酸锂、电解液、粘结剂、铜箔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价格炒作,这并不是完全由供求关系所决定的,某种意义上是由于资本绑架了实业,投机代替了投资,与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甚至商业伦理所违背。

  而下游整车企业还是停留在传统供应链上的关系上,仅仅是一种买卖关系,并且不断的要求降价,这个给动力电池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新能源汽车作为颠覆性的新产业,一定要重视产业生态系统的重构。“不能单纯地按照传统汽车领域的上下游买卖关系,而没有合作关系和价值链共享。”

  重构产业生态系统,价值链的重构尤为重要。电动汽车的初始阶段,一个很重要的特性是一次性购买成本高而运营成本低。能不能重构一个全生命周期的价值体系,这个需要全体产业链共同努力,尤其是电池企业的努力。

  重构产业生态系统,整个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的抱团取暖同样重要。如果说传统的企业,强调的是单个企业的竞争优势,新能源汽车则要强调的是生态优势,这个需要材料设备供应商,电池企业、整车企业,运营租赁企业等各个环节要抱团取暖,用生态优势弥补产业发展周期存在的不足和短板。

  问:据了解,国轩高科在硅谷等地设立了全球的研发基地,同时,也积极在和包括阿贡实验室、巴斯夫等国际企业在合作,国轩高科的国际化布局主要考量因素是什么?

  方建华:在美国设立研发基地不仅仅是一个研发平台,还是一个对外的窗口,一个信息交流、人才引进、市场合作的重要窗口。

  海外有大量的资源和信息在做整合,电动汽车目前在全球都处于摸索前进的阶段,作为国内领军企业,我们希望寻求全球资源来做,希望能够吸引全球的技术、人才加入到这个行业。同时,希望以国际合作的形式来推动整个行业实现快速的推进。

配套新闻
相关阅读
客车网[www.chinabuses.com]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www.chinabuses.com”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客车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www.chinabuses.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客车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copyright#chinabuses.com
微信 分享 咨询 电话 顶部
×
客车网微信二维码
×
×
400-660-0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