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客车网 > 新闻 > 技术交流 > 高工产业罗焕塔:2018中国动力电池产业挑战与压力并存

高工产业罗焕塔:2018中国动力电池产业挑战与压力并存

2018-07-30 作者:清扬 来源:客车网

  在上月底(2018年6月27日),由青海省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主办的“2018中国(青海)锂产业与动力电池国际高峰论坛”上,各行业人士共聚一堂,展开了一场动力电池产业研讨会。

  据客车网了解,在关于“关键材料、电池、整车协同发展”主题峰会上,高工产业研究院院长罗焕塔发表了“2018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的主题报告。其围绕关键材料发展现状及趋势、动力电池新材料市场的作了相应分析。他认为,当前动力电池市场现状不容乐观,电池企业扩产步伐放缓;压力与挑战并存,需要行业优化应对、从长计议。

 高工产业研究院院长罗焕塔

  中国动力电池市场现状分析

  相关数据表明:从整体的新增产能数据方面来看,2017年整个新建成的产能是在180GWh这样一个产能数量,新增的量是在95GWh。而2018年,总体规模达到230—240的产能规模,但只有60—65的新增量对应规模,由此可以看出,整体规模的增长速度是在下降的。

  罗焕塔认为,从2018年国内动力电池的产能增幅方面,主要的扩产势力来自于三个方面:第一,是已经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比如说比亚迪在青海有20GWh的投资扩产。还有一些定位在低速车、电动叉车这些二三线企业,有一定的市场份额。第二,主要来自于到2017、2018的新进入者,这部分企业有一大部分的产能增量。第三,以圆柱或者软包为主的现有电池厂商,会选择新增一些其他技术路线来对冲未来技术路线的一些风险。

  虽然产能是在增加,但是我们也看到动力电池企业数量在明显下降。2016年做动力电池的企业有155家,2017年的时候数量大概只有在130多家,而到2018年这样一个时间节点,只有105家了;其实洗牌从2017年就已经开始了,只不过未来三年时间速度会更快。而从需求规模我们可以看到,2018年需求的总体规模是在65GWh,增速达到46%,其实它的增长速度跟2017年基本上差不多,2017年是44%。

  罗焕塔指出,目前的供应主体主要还是国内的电池厂,但吉利自己购买了LG的产能,也在山东自建了电池工厂,所以这部分在未来也是会成为一个新的增长。另外,目前中国的自主品牌里面有80%的企业是有跟电池厂合资的想法,或者说正在实施的这样一个过程。此外,在未来的几年日韩外资的企业,包括现在的松下、一些韩国的企业,会在2018、2019年有一个新的变化趋势。目前来看,外资已经瞄准了2020年完全市场化之后的这样一个市场的开放,而且已经跟国内主机厂有很多车型的联合研发,所以他们也会重点布局在2020年之后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关键材料的市场分析

  从2017年全年的市场前20名到2018年第一季度和2018年1—5月份,通过这组数据对比可以看得出,除了第一名和第二名的企业没有变化,第三、第四名都是不断的在发生变化,而且在这里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影响。

  尽管现在相比于2016年有将近60%的生产效率提升,生产体系的提升速度是非常快。但当前我们的电池的技术,包括能量密度、快充以及制造技术的成熟度还不是很高,在这样一个重资产的行业,同时又是一个技术快速提升的领域,现在的企业如果没有合适的客户,这些客户不能为其下一步的技术升级提供红利的时候,这些企业的后劲是不足的。

  与此同时,未来3年企业能否在提升质量和降低成本方面有相应的发展?是决定了这个企业未来的生存。在提升性能方面,主要在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快充这些方面。而在降低成本方面,罗焕塔认为主要在于四个基本途径:第一,要大幅度提升能量密度。因为对应相同能量的时候,相应的像我们的隔膜、电解液、电池的结构件等等,会有大幅度的减少,它的单位成本也是会有很大幅度的下降。第二,材料价格的下降,虽然说现在正极、负极这些材料在上涨,但是隔膜和电解液方面下降幅度都相对来说是比较大的,而在2018年第一季度的时候,以隔膜为例,环比下降了20%。第三,提升效率。效率的提升相信空间还是很大的,相比于2016年很多企业的生产效率基本上有60%以上的增加。第四,减小电池尺寸的规格,实现电池尺寸的标准化。

  从电池标准化来看,无论是现在的方形和软包企业都在大幅度的提升到电池标准的型号在标准化的速度相对来说也是比较快的。大批量标准化之后,像跟欧美的车企也有比较深入的合作。可以看到宁德时代跟宝马、大众、捷豹、路虎,力神跟大众,孚能和戴姆勒的合作。

  2018年锂电行业的关键词

  2018年时间已经过半,锂电的市场蛋糕很大,但是要拿到这个份额却是非常之难的。总结锂电行业2018年的关键词,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现金流紧张。第二,上市公司终止合作。在2015-2017年,很多上市公司收购电池企业及相关的配套企业,而在2018年,发生很多类似终止或者放弃这样的案例出现。同时很多的新进者的项目也是搁置,从材料到电池每一个环节,这种现象也非常明显。

  第三,价格降幅明显。目前电池价格的下降幅度现在仍然也是在进行的,无论是一线的梯队、还是二线的企业。综合结论来看,6.5毛到7毛之间,跟传统汽车的抗衡是相对来说有竞争力的。因为现在到2018年底,将会有230GWh的产能了,如果这些产能没有乘用车,还有物流车、客车出海的话,这部分企业会更加惨烈。

  罗焕塔认为,电池价格价格的下降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飞入寻常百姓家。他认为整个动力电池在2018年仍然会有46%的增速,而2019-2020年,其实预期相比于市场来说也会更为乐观一些,到2020年整个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差不多会是在248万辆。

  动力电池材料市场分析

  首先,正极材料的高镍方面已经进入到放量的阶段了。从第一季度的产量来看,整个全国的出货量是在5万多吨,但是磷酸铁锂的数量而是在下降的,而三元的增长速度达到了63%。因为在第一季度,整个正极包括钴的价格上涨之后,现在也有很多企业在思考或者尝试放缓三元比例的提升,来用磷酸铁锂这样的路线,现在部分企业也开始在做这方面的尝试。

  从负极材料来看,增长速度也是达到了43.5%,而从价格方面来看,同比的价格增长14%左右,但是从趋势来看可以看出,去年2017年的第四季度基本上是负极材料的一个高点,而在第一季度环比下降5%这样一个情况,包括人造石墨它的下降幅度相对来说更快一些。

  从电解液的市场来看,在2018年第一季度整个电解液的出货量达到2.19万吨,同比增长是达到33.6%。而从价格来看,整个材料价格的波动是相当剧烈的。数码类价格下降幅度会更多一些,将近10%左右。而动力电池的电解液价格下降速度相对来说会好一些,现在整体的价格是4万-4.5万这样的水平。当然可以看出,整个电解液的价格也像过山车一样,从2014-2016年第一季度,整个价格是在急剧上升的。从2016年第一季度开始,整个价格又一路下滑,这也说明,现在很多材料的价格也同样会面临着类似的问题。

  对于动力电池企业来说,如何在一个季度左右的时间结点去判断这个电池材料价格的走势,这是尤其关键的。从隔膜的情况来看,隔膜在2017年的产能,虽然说它在产线上增加相对比较小了,但是单产线产能的提升也是比较快的,因为在2012年的时候,单线大概是在500万平米左右一条线,而现在基本上是3000—5000万平一条线,所以可以看到的就是,产线的数量在降低,但是产能增加的速度又是极快的。无论是新源、沧州,都是动辄上亿平米产能的增加。从上游的价格来看,相对来说有一定幅度的下降,无论是钴方面、还是碳酸锂、六氟磷酸锂,基本上有一定幅度的下降,某种程度上也是缓解了整个行业,特别是对动力电池来说这种夹心的压力。

  对锂电池四大材料的判断,罗焕塔认为正极材料在整个材料成本里面是最为关键的,比如电解液、隔膜、负极,现在回落的趋势已经是非常之明显了,虽然说现在钴包括镍有比较大的不确定性,有一定上升的动力,但是它的空间相对来说是比较窄的,而碳酸锂的价格是稳中有降的。而三元整体价格的增速也是会在放缓的,甚至会有微调。对于负极来看,负极材料的价格也是会处于小幅下降的态势。电解液,现在它的价格已经接近于底部,因为有很多企业已经是亏本在卖了,但是会有一定的下降的空间,因为电解液的整体产能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充裕的;而隔膜是整个四大关键材料里面未来降幅相对来说会比较大的一个产品。

  发展趋势不容乐观

  对于行业整体的判断,罗焕塔认为现在在动力电池行业面临着资本的寒冬,现在很多企业的融资已经变得非常困难了,因此在这样一个寒冬的背景之下,维持良好的现金流是本轮调整期生存下来的最重要、也是首要的一个条件。

  其次,他认为大部分电池企业必须调整思路,无论是在投资节奏上,还是对于细分市场,需要维持当前的生存状态,做到维稳市场。大部分企业如果能找准自己的细分方向,未来还是有相当的充分的机会的。

  此外,在整个产业调整的大背景下,新能源的核心零部件动力电池面对的挑战是很大的,无论是竞争格局的分化,包括技术升级相对来说比较快,产品性能提升的迫切性也非常高。对关键材料来看,正极材料可能会受到上游影响较大,而其他的材料已经进入到相应的价格下降的通道当中。

  从行业整体来讲,现在有几个特点,其一:资本的热度非常高,同时技术提升与所面临的成本经济性等方面是矛盾的;因为现在资本进去想要短期获得巨大收益,而对于整个产业无论从技术规模还是从消费者,以及产业配套等方面,就产业周期来讲,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所以对于行业矛盾,面对市场的重压之下,在质量和成本方面都需要做持续的投入,以此来迎战充满挑战的市场环境;同时,需要探讨优化的解决方案。

技术交流
相关阅读
客车网[www.chinabuses.com]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www.chinabuses.com”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客车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www.chinabuses.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客车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copyright#chinabuses.com
品牌推荐 更多>>
南京依维柯汽车有限公司于1995年12月26日成立,于1996年3月1日正式运行,是...
新闻专题 更多>>
2021年5月26-27日,第六届(2021)“宇通杯”全国公交驾驶员节能技术大赛总决...
《新能源客车采购指南》,记述中国新能源客车技术与市场发展历程。2020版《...
微信 分享 咨询 电话 顶部
×
客车网微信二维码
×
×
400-660-0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