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客车网 > 新闻 > 技术交流 > 全球未来出行大会|吴卫:中国要引领未来公共交通电动化、智能化发展

全球未来出行大会|吴卫:中国要引领未来公共交通电动化、智能化发展

2019-10-25 作者:木子 来源:客车网

  在新一轮技术革命驱动下,全球出行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5G、大数据、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正在重塑我们未来出行方式。在以电动化为根基,以绿色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为特征的跨界融合浪潮中,汽车产业已成为这场变革的战略中心。

  2019年10月25-27日,由浙江省发改委指导,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中国信息化百人会、湖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三届全球未来出行大会在浙江德清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会展联动,充分展现全球出行产业新思维、新模式、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打造全球出行产业未来发展风向标。

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司处长吴卫

  会上,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司处长吴卫为会议致辞,以下为演讲内容实录:

  尊敬的陈清泰理事长,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很荣幸受到会议主办方、浙江省发展改革委的邀请,在美丽的德清出席“2019全球未来出行大会”。以“出行”为主题的大会以前参加的不多,以前参加更多的是产业创新、产业发展,但是我想出行的变革也为我们产业的发展有新的命题,因为每个人出行的需求是客观的、持续的,但是坦率地讲,我们现在出行的体验还是不太令人满意的,跟我们的需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出行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但我想今天借此机会更多谈一点还是从供给侧角度来解决出行问题的一些途径或者说一些看法。从对出行的粗浅认识来看,我们在出行上的供给还是不充分的、不平衡的、不协调的、不高效的,可能要想达到一个理想的、革命性的、现代化的出行方式,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想谈三个方面的思考和认识:

  第一,汽车的电动化和智能化。

  我们讲道路出行,因为出行运输的方式很多,从道路出行来讲,跟汽车的电动化和智能化发展密不可分的。电动化和智能化将加速汽车和相关产业,我想包括出行方式的变革与融合发展。这种加速变革有几个维度可能需要我们来充分的深刻的认识。

  第一个,推动电动化、智能化变革的主要推动力是科技革命和产业的变革。科技革命我认为更多的还是以现代的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发展对汽车及相关产业技术的变革推动。从产业的变革来讲,可能能源的革命、智能的交通所呈现的产业发展形态、产业发展空间,还有基础设施的变化,使得我们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有了一个强大的推动力或者说一个支撑力。这是从动力上来讲。

  从格局上来讲,目前汽车产业的格局其实已经在发生着非常大的变化,我也是从两个维度来看这个事情。一是从国际格局来看,从最早汽车产生于欧洲,到美国开始进行工业化的大批量生产制造,到日本出现精益生产方式,提高制造的质量,和降低成本。到现在又过去几十年时间了,可能汽车工业、汽车制造业进一步的革命性变化,我个人认为很大程度上应该发生在中国,当然我们也更希望是中国的企业来承担这种变革的主角。

  第二个,从产业链和价值链来看,汽车产业的变革可能重点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动力系统制造的转型。主要是电动化,从传统的内燃机、变速箱,到现在的电池、电机和控制系统。二是从操控系统。它的智能升级,从辅助的自动驾驶或者说原来最早的一些自动的功能,比如变速箱,比如一些发动机的电控,到现在的辅助自动驾驶,到今后更高程度的自动驾驶,这是电子控制系统的升级和技术的进步。三是信息系统实时的互通或者说广泛的交互。这个就是我们现在网络经济时代带来的车辆在使用、运行和产品的功能架构上的一些重大的变化。

  在构成道路交通体系,我们最早叫人、车、路、油,构成的可能以物理形态、行业分工组合出来的一个产业环境的情况,今后我觉得变成人、车、路、网、云、电,以数字形态来构成的产业融合式的一种产业生态,而且这里的人和车、路也都发生了一些基本的变化。

  第三个,在电动化、智能化当中,中国要承担的角色。我想我们在中国已经看到了这样变化的驱动力和发展空间,我们也确实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第一个是有些问题亟待解决,能源环境、交通安全、城市效率。同时我们有需求,人民对美好生活不断增长的需求,有汽车社会不断完善、进步的需求,更有国家发展强大的长远的需求。同时我们也是有条件的,因为我们已经具有了最大规模的汽车产业基础和现在处于领先水平的新能源汽车的产业规模,也有信息网络、人工智能等等相关的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这样的积累,同时我们还有优势。从制度、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产业体系的完整来讲,我们都有发展的优势。所以,我想在电动化和智能化发展的驱使下,中国应该也必然能够承担起一个引领者的角色。

  第二,简单介绍一点国家发改委在加强统筹谋划和战略引导上所开展的工作。

  在相关部门的协同下,从2018年,其实从2017年就开始了,国家发改委就着手研究制定《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制定这样一个战略其实着眼的不仅仅是汽车本身,因为在未来的产业形体和出行方式之下,智能汽车只是一个承载着科技文明和产业变革、出行方式变革的一个载体、一个平台,应该说也是一个主角,但不是全部。在中国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当中,我们提出来要构建六大体系,并推动国家创新发展平台的建设,这六大体系包括:技术创新体系、产业生态体系、路网设施体系、标准法规体系、产品监管体系、安全管理体系。通过这样的战略来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实现创新驱动、开放合作。根据中央、国务院的工作部署,目前我们还在抓紧对《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的修改完善,按照预定的计划应该年内能够印发。

  智能汽车发展除了有战略的谋划之外,我觉得我们还要真正的做好几方面的实际工作。首先,要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真正的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这是我们立足的一个基础,不能受制于人,不能依赖于人。第二方面,要加强新型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我们的基础设施概念也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格局之下,应该有新型的、跨界的、融合的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第三方面,要加强平台的支撑和制度环境的完善。网络经济要有一个平台化的管理和支撑,更要有数据的管理和服务,同时也有安全的监控和公共利益的保障,这些都是国家整体的责任,需要有制度上的设计。第四方面,先行先试的实验和经验的积累,这个也不可或缺,我们发展的差异和条件,应该说有些有条件的地区来做一些探索是非常好的一种做法,但是也要跟国家的战略相辅相成,而不是碎片化、各自为阵式的实践。

  第三,一些纯粹个人的不成熟的一点思考和认识。

  我想结合出行的话题我觉得有一点体会,就是怎么历史性的看待、综合性的看待出行的变化,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背景、要素、动力和规律,有一点我想谈到,我们现在供给还是不足的,我们不大可能在70%的家庭还没有汽车的情况下就说我们不需要汽车了,我们的经济不可能只靠共享的方式带来满足14亿人口的所有的发展要求。所以,我觉得在谈到这种变化的时候,我们可能还要注意几个方面:一是这些变革不是空中楼阁,要有科技的引领和产业的支撑。我们现在国家整体经济的结构面临的问题,是制造业份额下降,制造业的比例已经相对的较低了,这是我们今后甚至可能“十四五”期间要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不仅要有科技的引领、产业支撑,更重要的还要有基础设施的升级,所以没有这些支撑我们来谈很多变革恐怕也只是展望和设想。二是这些变化不会一蹴而就。不仅仅是简单的行业的分工和行业的一些重构,其实还有很深刻的融合和跨界的整合。三是不能好高骛远、脱离实际。我想出行首先是人的出行,是所有人的出行,所以我们要全面性的考虑问题,还要以人为本、脚踏实地。

  就智能汽车产业的发展我也有一些认识供大家来参考:

  一是发展新的产业或者使产业有新的升级,需要培育新型的市场主体,不是原来简单的企业的自身的一个改造。这样的市场主体至少有这么几个方面:1,要有提供基础公共服务的市场主体。2,要有能够跨界整合有引领发展能力的市场主体。3,要有先进商业模式的市场主体。这样的市场主体有可能从我们现在的领军企业当中成长出来,也可能是需要很多企业有共同的目标要走到一起有创造性的来建立,甚至由国家来引导建立。

  二是我们的企业要有责任的担当,要突破传统的格局,既要有勇有谋,也要联合作战。在这点来讲,企业的担当更多体现在如何参与和承担国家的战略任务,站在国家整体发展的高度,对人民负责的高度来谋划自己的发展格局,同时要担当突围、攻坚、登高的这种艰难险重的任务,这点来讲我们的制造业阶级、汽车企业还有很大的差距,应该向华为来学习。

  三是要全力做好中国自己的事。中国现在发展的阶段可能已经没有足够的国际经验来完全的借鉴或者照搬,需要我们有领导、有目标、有定力、有韧性、也有胸怀的来勇于实践、勇于创造。

  四是要营造好的氛围。要重规划、循规律,防止盲从、迷信,更不能炒作、误导、抹黑,我觉得现在产业发展上,虽然热度很高,但是热的有的时候容易让人发晕,或者说信息比较混杂,应该还是要有理性和有秩序。

  五是要真正的发挥好政府的作用。政府的合力、政府的协同,特别是国家层面的统一协调,对中国发展还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我们的优势,也是我们赖以依托的一个体制。

  未来的出行,要低碳、高效、舒适、安全,是建立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发展和新型基础设施、智慧城市、数字经济以及新型的商业模式的基础上的生产生活方式的一种演进和升级,最后要实现的是高质量和高附加值的发展,也是对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新的贡献,希望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为出行的革命都做出一份自己应有的贡献,也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技术交流
客车网[www.chinabuses.com]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www.chinabuses.com”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客车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www.chinabuses.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客车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copyright#chinabuses.com
品牌推荐 更多>>
南京依维柯汽车有限公司于1995年12月26日成立,于1996年3月1日正式运行,是...
新闻专题 更多>>
2021年5月26-27日,第六届(2021)“宇通杯”全国公交驾驶员节能技术大赛总决...
《新能源客车采购指南》,记述中国新能源客车技术与市场发展历程。2020版《...
微信 分享 咨询 电话 顶部
×
客车网微信二维码
×
×
400-660-0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