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客车网 > 新闻 > 配套新闻 > 在华混合动力业务受挫 伊顿会否再度失意

在华混合动力业务受挫 伊顿会否再度失意

发布时间:2009年03月09日 16:00 作者:刘成芳 来源:中国汽车报

   欲借新能源汽车发展契机在华大展拳脚的伊顿,近来遇到了一些麻烦。

 

   据了解,福田汽车正在与美国艾里逊接触,准备联合开发混合动力城市客车。此前,伊顿是福田混合动力系统的唯一供应商。

 

   与此同时,在国家日前批准的13个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试点城市中,伊顿没有太大收获,而其他混合动力系统供应商发展势头很猛,抢占了不少订单。

 

   ■ 市场竞争加剧

 

   福田在与伊顿合作的同时,又与艾里逊合作,主要是引入竞争机制。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客车分公司整车部部长刘继红告诉记者,福田目前的计划是与艾立逊联合开发满足北京公交公司要求的混合动力城市客车,进行场地及实际道路试验,以进行不同技术路线混合动力客车的对比分析。

 

   随着我国政府日益重视并出台一系列利好政策,以及市场需求量持续增大,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参与这一市场竞争,本土企业也在努力发展相关业务,我国混合动力汽车关键零部件市场竞争日益加剧。这对伊顿构成很大挑战。

 

   艾立逊中国及亚洲市场营销经理陈静称,该公司已经制定了在华混合动力业务的详细发展战略,但不便对外透露。目前,该公司正在积极开拓市场。

 

   中通客车目前在济南、天津签订了一批纯电动客车和混合动力客车的订单,虽然不能确定数量,但预计超过100辆。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时洪功告诉记者:“我们采用的混合动力系统是自主研发的,技术成熟,得到了科技部和国家相关部委的认可,因而没必要再去购买国外的系统。”

 

   一位分析人士说:“中国混合动力客车市场的蛋糕就那么大,竞争对手拿走了,分给伊顿的自然就少了。”

 

   ■ 混合动力业务成救命稻草

 

   1月20日,伊顿公司宣布计划在全球范围内裁员5200人,并且在考虑采取更多措施,以进一步降低成本,应对金融危机。这是伊顿继去年宣布裁员3400人之后的又一次人员削减。伊顿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卡特勒去年12月表示:“近期我们卡车组件与液压部门的全球需求已大幅下降,同时公司的电气与航空业务在欧美市场也出现了疲软迹象。”

 

   中国市场成为伊顿不佳业绩中少有的一抹亮色。“在全球经济下滑的同时,中国市场仍保持增长。中国市场在伊顿全球战略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伊顿有关负责人透露。

 

   目前,伊顿卡车组件、液压、电气与航空四大业务板块都已经进入中国市场,但发展很不均衡。通过对德国穆勒集团和台湾飞瑞公司的收购,伊顿电气板块在华发展迅猛。航空和液压业务板块表现较好。相比之下,负责在华汽车零部件业务的卡车组件板块的发展就不尽如人意了。

 

   随着与法士特、一汽合资的变速器工厂一个解散,另一个转让全部股份,伊顿在华十分重要的变速器业务陷入困境。其他汽车零部件业务也没有表现得特别出色。在这样的背景下,伊顿把目光投向了发展潜力巨大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

 

   伊顿混合动力系统事业部经理毕凯文说:“中国的汽车制造商、运营商以及用户正在努力减少城市大气污染和降低温室效应,这是一个难得的发展与环保共赢的机会,也给伊顿提供了机会。”

 

   有业内人士认为,伊顿在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一直磕磕碰碰。与博世、德尔福等竞争对手相比,伊顿在中国是失意的。混合动力业务将是伊顿在华主要的增长点,也是难得的翻身机会,就看伊顿能否把握住。

 

   作为较早进入中国市场的混合动力系统供应商,伊顿具有先发优势,抢占了先机。2006年,伊顿与福田合作的混合动力样车面世。2007年,30辆配装伊顿混合动力系统的混合动力客车驶上广州街头。2008年,伊顿在华签下多笔订单,并与福田、宇通和恒通等企业确立合作关系。但从今年以来的市场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看,今后伊顿要将这种先发优势维持下去,难度很大。

 

   ■ 伊顿中国战略受质疑

 

   去年,伊顿四处开花,与多家中国整车企业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主要目的是销售混合动力系统和技术。这种发展模式,让记者联想起伊顿在华的变速器业务。

 

   1997年7月,伊顿在上海成立了独资的伊顿卡车客车零部件(上海)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重型卡车变速器。2004年1月,伊顿与陕西法士特齿轮有限公司、湘火炬投资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伊顿法士特齿轮(西安)有限公司。同年3月,伊顿与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在长春成立一汽伊顿变速箱有限公司。

 

   据了解,这三家企业最初都有不错的市场表现,但很快开始走下坡路。2007年9月,伊顿公司向一汽解放转让了其在双方合资企业的全部股份。2006年,伊顿法士特(西安)齿轮有限公司停产,2008年正式解散。伊顿在上海生产变速器的独资工厂早在伊顿、法士特成立合资公司之前就已基本停产,之后只进行小规模组装。

 

   一位参与过伊顿、法士特合资项目的企业人士向记者透露,这一合资项目失败,原因很复杂,但伊顿要负主要责任。“导致双方分道扬镳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伊顿对中方合作伙伴进行技术封锁。伊顿把法士特当成简单的齿轮供应商,要求法士特不能搞研发,这是法士特不能接受的。不尊重合作方,没有平等、互利共赢的意识,当然没法继续合作下去”。

 

   伊顿在华三家变速器厂之所以命运坎坷,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伊顿的中国战略存在失误,过于短视。公开资料显示,伊顿的中国战略特别突出了销售额和利润两点。2007年,该公司就宣布计划到2010年实现中国市场销售额突破10亿美元。但是,伊顿在本土化、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相对要弱很多。这一点恰恰是最为关键的,也是制约伊顿在华发展的主要因素。

 

   现在,伊顿在混合动力业务上,似乎又走了老路。“伊顿采用目前的战略,从短期看,能够销售更多混合动力系统,但从长远发展看,由于缺乏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难以持久发展。而且,伊顿虽然给中方提供混合动力系统,却在技术上实施一贯的封锁政策,久而久之,也会像过去那样伤了合作伙伴的心。”这位人士提醒说,“表面繁荣,遍地开花,最后反而可能导致自己遍体鳞伤。”

 

   一位曾在伊顿中国区担任要职的业内人士说:“伊顿还是不太了解中国市场,放不下架子,没有真正重视合作伙伴。在混合动力业务上,伊顿必须转变态度,改变发展思路和战略,才能避免重蹈变速器业务的覆辙。”10年前,他向伊顿总部提了一个方案,希望能够改变过去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战略,提案被总部否定了。比较尴尬的是,在他离开伊顿后,这项提案被采纳了。伊顿2008年宣布,将在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他说:“现在伊顿开始醒悟,进行战略转型。但从最近的表现看,这种转型和改变还不彻底。”

 

   伊顿受挫带来的思考

 

   笔者近来读到媒体报道,有不少人认为“跨国汽车公司已经全面扎根中国”。依据是现在南北大众、丰田等企业都在提高本土化率,连一向强硬的奔驰也宣布将在中国生产发动机。

 

   粗略看来,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细细想来,还是有片面和夸大的成分。或许有不少合资整车企业的本土化率已经相当高,但不代表跨国公司真正扎根中国。这一点,在汽车零部件行业更为明显。外方进行技术封锁、不尊重中方合作伙伴等做法,在目前中外汽车零部件合资合作中很常见。相当一部分跨国汽车零部件公司在中国还缺乏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如果一个跨国汽车零部件公司要派人到中国担任要职,这个人只需具备新兴市场的开拓能力和丰富的区域营销经验。到了今天,仅有上述经验已经不足以应对新形势了。

 

   作为世界第二大汽车消费国、第三大生产国,需求旺盛的中国市场成了跨国巨头竞相争夺的“肥肉”。中国对跨国公司而言,已不仅是消费市场那么简单了,具有资源、成本优势的中国市场在全球产业链上的权重越来越大。

 

   跨国汽车零部件公司在华生存空间有多大,不单取决于本身已经拥有的实力,还依赖于本土化的决心、力度和速度。

 

   这里需要厘清一个概念,什么是真正的本土化?对本土化的理解,见仁见智。但可以肯定的是,本土化绝对不单纯指在当地生产某种产品,还有更丰富的内涵。

 

   其一,要有尊重合作伙伴、互利共赢的心态。外资要来华发展,获得中国合作伙伴的信赖,被中国市场真正接纳,就应该放下架子,平等待人。中外合资合作必须建立在互相尊重、互信互利的基础上。没有这个基础,像伊顿这样两个合资变速器厂接连失利,遭遇尴尬就在所难免了。

 

   其二,应该制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战略。跨国汽车零部件公司来华兜售产品、赚取利润,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过分看重短期利润和销量,过于短视,缺乏长期发展战略,那么最终赚钱的目的也无法实现。

 

链接:https://www.chinabuses.com/supply/2009/0309/article_8104.html
配套新闻
客车网推荐阅读
客车网[www.chinabuses.com]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www.chinabuses.com”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客车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www.chinabuses.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客车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copyright#chinabuses.com
品牌推荐 更多>>
南京依维柯汽车有限公司于1995年12月26日成立,于1996年3月1日正式运行,是...
新闻专题 更多>>
2024年1月19日,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公共交通分会、中国客车网联合主办...
2023上海国际客车展暨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及加氢站技术设备展览会将于2023年...
微信 分享 咨询 电话 顶部
×
客车网微信二维码
×
×
400-660-0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