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客车网 > 新闻 > 配套新闻 > 潍柴动力 十年磨一剑

潍柴动力 十年磨一剑

2008-10-16 来源:中国工业报

   在近十年的磨砺与激荡中,潍柴成为我国内燃机行业标志性的企业。有太多的文章剖析、解读、预测潍柴在市场中造就的传奇,本文此次从同心、创新、和谐三个角度,用一个“外人”的视角,讲述了一个个普通潍柴人的故事,借以还原传奇背后潍柴真实的内部世界。

 

   2008年是潍柴步出谷底、持续飞速发展、保持行业领先的第十个年头。十年之间,一个全行业的亏损大户、濒临破产的老国企一跃成为一家初具国际化发展实力的现代企业。

 

   世人眼中的潍柴,是一个有着超乎寻常的市场洞察与应变能力、充满竞争活力、销售收入逐年攀升的经济实体,其富有竞争意识、不甘人下、追求创新的企业领导,更是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一代新型企业家的典型符号。

 

   外人看到的是潍柴辉煌的业绩,而潍柴人则感同身受了企业的巨大变化。在他们的眼里,潍柴近几年的变化,是家家户户“菜蓝子”里看得见的殷实,是自己一步步脚踏实地的成长,是越来越多属于潍柴家族的亲人。

 

   在十年一系列令人心跳的巨变中,潍柴一直保持着一个不寻常的现象:管理层超乎想像的稳定,至今没有发生过一例中高层跳槽事件。

 

   在人才流动、社会变革、转型加剧的当代中国,追求个人价值的体现与发展,是大多数人择业的首选,如何使企业价值观与职工个人价值观协调一致,潍柴如何炼就这样的凝聚力?对此,潍柴人自有说法。

 

   同心文化的种子

 

   王延磊这个快人快语的山东大汉,在潍柴工作已经20多年。随着潍柴由一个地方性的柴油发动机厂,成长为跨国经营的动力总成集团,王延磊也从一个学徒工,成长为潍柴615厂的副厂长。谈起潍柴,谈起自己的成长,王延磊的眼中闪着光亮,他不能忘记十年前的日子。

 

   1998年6月的一个中午,王延磊记得清清楚楚,那一天烈日炎炎,暑气逼人。潍柴召开了多年后仍然令人难忘的一次全厂职工大会,也是临危受命就任潍柴厂厂长的谭旭光第一次发表演说。

 

   谭旭光在会议上承诺,潍柴今后要按月发工资!已经半年没有拿过工资的职工,闻听此言,惊喜之余当即报以热烈的掌声。

 

   按月发工资,说起来是一个企业再正常简单不过的行为,但在当年的潍柴却是一个令闻听者动容,当事者动心的壮举。历经多年亏损,企业可谓身染沉疴。据说当时潍柴的账面上只有几万元,可以说是全厂1。4万员工的全部家当,而负债却有3亿多元。这个有着60年历史的老国企,很多职工几代人都在潍柴就职,家里半年没有收入,生活的难处可以想见。职工中甚至有人开始摆地摊维持生计。

 

    在全厂职工的猜疑与期盼之中,谭旭光上任仅仅九天,潍柴厂全体员工拿到了补发的两个月工资。之后的每个月,职工们准时拿到了自己的活命钱。1998年年底,潍柴清还了几年间累计拖欠职工的所有工资。

 

   潍柴职工等来了他们的领导班子对大家的“千金一诺”。从此,潍柴逐步走出低谷,中国内燃机工业迎来了潍柴主导时代。

 

   事隔多年,凡亲身经历过那些日子的职工,提及此事,仍然动情。新任领导班子以谋职工福利,为企业办实事的脚踏实地作风,点燃了潍柴人的希望,也获得了全体职工的人心。潍柴员工说,十年的成就表明,当年的选择和努力没有错,今天的潍柴是一个让人提起来自豪的企业。

 

   潍柴的老员工们说,今天潍柴人持续增长的收入,是过去十年想也不敢想的,也是潍柴60多年历史中从未有过的盛景。

   

   民以食为天。潍柴领导人聪明地以职工福利为本,用心获得了职工的真心拥戴,打下了潍柴“同心文化”的根基。

 

   “同心”大家族

 

   十年前潍柴的管理层种下了“同心文化”的种子,现在潍柴的“同心文化”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老员工与潍柴形成了风雨同舟,同舟共济的宝贵情感;新员工一方面希望在潍柴成就他们的职业梦想,一方面感受着潍柴同心文化产生的强大向心力。潍柴正在逐步形成一个温暖的大家族。

 

   在潍柴产品技术中心工作的胡波,是潍坊市“十大技师”之一,亲身经历和见证了潍柴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变。他说,即使是企业最困难的时候,潍柴也没有放弃一个职工,大家感受到了浓浓的人情味。

 

   在中兴发展的起始阶段,潍柴也同当年的许多老国企一样,经历了大范围的人事调整和变迁。但是不同于一般企业的做法是,没有像其他企业那样,让职工简单地买断工龄或者扫地出门,而是把分流富余人员与体制改革结合在了一起。谭旭光明确表示:不能让一名职工吃不上饭。通过引进外资、民营资本等,13个非主营业务单位相继改制,职工们分流而不下岗,“潍柴大家庭,变成了潍柴大家族”。人们说,这是“无情改革,有情操作”。

 

   谭旭光的“有情”,在胡波等老员工的眼里,他还是一个特别“念旧”的人。技术中心因为是谭旭光进入潍柴的第一个工作岗位,这里有他多年的同事和伙伴,大家见面时也显得格外亲热。胡波说,时隔多年,各自的职务也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是老谭还是能一口叫出老伙计的名字,甚至家属子女的事情也能说出个一二。谁家里有什么难事,老谭似乎也完全了然于心。在这些老伙伴们的眼里,时间仿佛凝固在20多年前,谭旭光还是那个话语不多、主意很大,善于学习却又争强好胜的年轻同伴。

 

   如果说胡波对潍柴的情感是老员工的一个缩影,2005年来到潍柴的李云强,则代表了潍柴的新生力量。

 

   2005年初,李云强来到了慕名已久的潍柴。试用期结束时,他提交了自己经过认真总结的试用期工作报告,密密麻麻打印了十几页。他知道,作为博士生,尽管工作认真、细心总结,但自己毕竟是个刚到公司的基层科技人员,这份报告能得到技术中心相关负责人的重视,就可以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谭旭光,这个潍柴军团的“一把手”,亲笔在他的工作汇报上作出批示。李云强说,“真的没想到谭总能看,早知道我就把报告的字号再调大一点。”

 

   不仅是工作,谭旭光有时会参加技术中心的会议,会后与员工一起吃饭,亲切的“拉家常”。谭旭光第一次见到李云强,就问起他在潍坊生活是否习惯,是否结婚,妻子的安置等生活细节。第二次,谭旭光再见到李云强,就准确地叫出了他的名字。李云强觉得,在实际工作中,潍柴的领导人远比其他企业更加亲切、务实、随和。

 

   当被问及为什么愿意来到潍柴、留在潍柴这个大家族里,李云强总结了三点,“一,潍柴的企业特点是非常务实,大家都是从做事业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比较容易形成共同的观点,容易统一价值观。浓浓的人情味,让人觉得温馨。二,员工对于潍柴发展的认同,员工们愿意留在有发展后劲的企业里。三,潍柴有良好的企业氛围与机制,让人才感觉到被重视,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

 

配套新闻
客车网[www.chinabuses.com]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www.chinabuses.com”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客车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www.chinabuses.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客车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copyright#chinabuses.com
品牌推荐 更多>>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原潍坊柴油机厂(2007年8月改制为“潍柴控股集团... [阅读]
新闻专题 更多>>
2011年,在复杂的市场竞争中,潍柴始终坚持以产品为根本,以渠道和服务为抓...
1946年到2011年,潍柴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以整车、整机为导向,动力总成为...
微信 分享 咨询 电话 顶部
×
客车网微信二维码
×
×
400-660-0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