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客车网 > 新闻 > 配套新闻 > 改革开放30年 中国成跨国零部件公司投资乐土

改革开放30年 中国成跨国零部件公司投资乐土

2008-12-17 作者:冯英杰 来源:中国汽车报

   1978年,邓小平同志“合资经营可以办”的批示,让我国汽车产业中外合资经营的大门就此敞开,整车合资企业纷纷建立。而对于汽车零部件产业来说,中外合资合作项目则比整车项目晚开始了几年。1988年,给上海大众桑塔纳配套的上海纳铁福公司成立,这家由上汽与英国GKN集团合资建立的转动轴企业,成为中国最早的中外合资汽车零部件企业。自此,跨国汽车零部件巨头开始大批进驻中国,博世、德尔福、电装、博格华纳、法雷奥……目前世界100强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中有70%已在中国设厂,对中国投资的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超过1200家。

 

   改革开放30年来,跨国零部件公司在华投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目前已成为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跨国零部件公司在中国的发展轨迹,呈现以下五个特征。

 

   投资额不断增加

 

   30年来,跨国零部件企业在我国的投资额一直处于不断上升的态势,即使在今年全球经济危机的不利局面下,跨国零部件公司对中国依旧抱有浓厚的投资热情,这在以往是不多见的。

 

   改革开放之初,跨国零部件企业在华投资都是围绕某一整车项目来进行的,如围绕上海大众桑塔纳建立的配套体系,围绕一汽-大众建立合资零部件配套企业等。而且大多是采用技术引进的形式,这种形式是国内厂家通过购买的方式引进跨国公司的某些零部件制造技术,严格来说并不属于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此时,跨国零部件巨头在我国的投资只是属于试探阶段,投资额不大。随着整车合资企业的不断建立和跨国整车企业进入中国,跨国零部件公司的在华投资保持增长,但总体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由于我国“重主机轻部件”的思想当时依旧存在,使零部件产业发展遇到了一定困难。据统计,从“六五”到“九五”期间,我国汽车零部件业的投资额大体仅相当于整车投资的30%,与汽车工业发达国家1∶1的平均水平相差甚远,其中跨国公司投资不是很多。尽管如此,与刚刚进入中国时相比,跨国零部件公司的投资额已经有了一定幅度的增长。

 

   跨国零部件公司在华投资的真正大幅增长由于技术实力上的差距,汽车核心零部件技术都被跨国公司牢牢控制。发动机、变速器、燃油喷射系统等高附加值产品,都是由国外厂商提供的,国内高端零部件市场90%以上的市场份额都把持在外资零部件企业手中。对于我国本土零部件企业,跨国公司采取收购等方式进行控制和打压,力求在某一市场达到垄断目的。如博世、电装对燃油喷射系统的垄断,采埃孚、爱信等对自动变速器的垄断等。相比之下,我国本土企业生产的零部件销售额最高的是车桥、万向节、传动轴等产品。这些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相对较低。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本土企业只能做国外整车厂的二级或三级供应商,无法进入整车配套体系。目前,外资企业在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上已经占有60%以上的市场份额。更有人估计,外资企业占据轿车零部件市场份额已达80%以上。在汽车电子和发动机零部件等高附加值领域,外资企业控制的市场份额高达90%。

 

   随着欧、美、日、韩主要整车生产企业进入中国,在不同的标准体系和利益目标驱使下,跨国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形成了一条新的封闭配套体系,极大限制了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影响了我国汽车工业产业链条的完整。通过对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控制,实现整个产业链条的控制,正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进行产业转移和产业布局的主要战略手段。近几年一直没有结束的欧美针对我国“整车特征”的申诉,其目的也在于此。


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向我国转移

 

   随着世界各国对于高能耗、高污染行业控制的日益严格,跨国零部件公司逐步开始将这些行业向我国转移,如轮胎、铸造件等。跨国公司通过并购和在国内建厂等方式进行扩张。以轮胎行业为例,本土企业不是被跨国公司并购,就是市场份额被瓜分殆尽。米其林组建上海米其林回力轮胎公司之后,计划把这个合资公司建设为米其林全球最大的轿车及轻型载重子午胎生产厂之一。普利司通成立沈阳第三工厂后,又成立了天津公司,至此,普利司通在中国已拥有4家生产基地、1个培训中心和两个研发机构。倍耐力、固特异等跨国轮胎巨头在中国的布局也已基本完成。轮胎巨头在中国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经营体系,就是想将中国作为辐射全球的基地。

 

   这种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在中国迅速布局的例子已经屡见不鲜。2006年,高能耗、高污染的汽车零部件出口金额占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总额的54%。 2007年1~5月,这类产品出口额更是占零部件出口总额的79.26%,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跨国公司的产品。跨国公司就是钻了我国对于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缺乏足够限制的空子。将这些产品的生产基地搬到中国,能够大大节约成本,使利润最大化,还不会对本国的环境造成破坏,这就是跨国公司的如意算盘。

 

   独资、控股成主要投资方式

 

   改革开放之初,跨国零部件企业在中国投资方式除了技术引进之外,主要是参股。随着中国市场日益开放,跨国公司的投资战略也有了变化,独资、控股成了跨国零部件公司在中国的主要手段。

 

   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争相在华建立研发中心,不再局限于为跨国和合资整车企业提供产品研发和技术服务,而且把触角伸向了本土整车企业。德尔福、博世、伟世通、李尔、麦格纳、江森、爱信精机、法雷奥、博格华纳等都在华设立了研发中心。这些研发中心为保证它们的技术领先优势,多数采取独资形式成立。对于试图通过合资方式取得先进技术的国内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来说,独资方式让它们毫无机会。跨国公司对于在中国垄断性的产品,则倾向于控股和独资的方式。整车合资有外资股比不能超过50%的政策规定,但零部件没有这方面规定。因此外资企业通过控股和独资来控制零部件工厂,以获得更大的利润,外方控制着零部件的核心技术,也就控制了整车的利润。2005年,大约有40亿美元的协议投资投到我国零部件行业,发动机、变速器、底盘、制动系统等关键总成和与此相关的项目占了投资总额的大头,其中独资企业的份额占了将近70%。

 

   更注重本土化经营

 

   经济全球化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促进了国际产业转移,跨国公司为提高全球竞争力,纷纷开始在中国推行本土化经营策略。它们不仅利用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中国生产产品,而且将全球经营网络中几个核心部分向中国转移,在生产、研发、管理、采购、品牌各个方面都加强了本土化进程。博世、德尔福、博格华纳等跨国巨头除了将生产制造中心转移到中国外,都在华设立研发中心以及地区性总部,加快了研发本土化的战略调整。随着跨国公司投资规模的扩大和投资水平的提升,原先分散投资、分散管理的模式也已不适应其发展战略的需要,本土化经营成为跨国零部件公司的必然选择。

 

配套新闻
客车网[www.chinabuses.com]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www.chinabuses.com”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客车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www.chinabuses.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客车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copyright#chinabuses.com
品牌推荐 更多>>
南京依维柯汽车有限公司于1995年12月26日成立,于1996年3月1日正式运行,是...
新闻专题 更多>>
2021年5月26-27日,第六届(2021)“宇通杯”全国公交驾驶员节能技术大赛总决...
《新能源客车采购指南》,记述中国新能源客车技术与市场发展历程。2020版《...
微信 分享 咨询 电话 顶部
×
客车网微信二维码
×
×
400-660-0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