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客车网 > 新闻 > 配套新闻 > 潍柴:挑战全球第一 营造动力中国

潍柴:挑战全球第一 营造动力中国

2011-10-14 作者:陈昌成 来源:中国企业报

 

   责任立信

 

   大企业有大责任,一个伟大的企业也一定有伟大的使命。责任是一个企业实现从“大”到“伟大”转身的催化剂。

 

   跻身世界500强对很多企业而言是自身价值的一种体现,而对潍柴来说,这是一个产业强国的使命与责任。

 

   曾有媒体这样描述潍柴:潍柴的成功,是一个产业的成功,也是民族工业的成功。这种成功,具有中国价值,同样具有世界价值。这也说明,中国的国企,有能力、有实力在核心产业领域跟上世界、甚至领先世界。 当然,这也应当是一种责任。

 

   让谭旭光永远不会忘记的是,2005年4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到潍柴视察,站在潍柴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国Ⅲ排放蓝擎高速大功率发动机前语重心长地要求,“要切实掌握核心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把民族品牌推向国际市场。”

 

   “这不仅是对潍柴的勉励,更是对我国整个装备制造业的期望。”谭旭光表示,这些年来,我们一直牢记总书记的勉励,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做到了与世界先进技术接轨。只有真正拥有自己的核心和领先的技术,才能把民族品牌推向世界。这也是中国企业家的责任。

 

   而作为一家国有控股企业集团领军人,这其中的责任既包含保障国有资产增值升值的责任,也有对旗下公司投资者的责任;既有带动国家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责任,也有带领五万名职工走向更辉煌的责任;既有对企业合作伙伴、消费者的责任,也有推动整个社会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既有带领企业走向更辉煌的责任,也有全面提升国家整体制造水平与推动产业升级的责任……

 

   实际上,这种责任意识从1998年谭旭光执掌潍柴时便如影随形。当时的潍柴濒临破产,产品积压严重,1.4万名职工6个月没有发工资,企业内外债3个亿,累计亏损超过3个亿。而谭旭光任职的第一天,潍柴账面上只有8万元钱。

 

   然而短短几年时间,谭旭光就让潍柴起死回生,并于2004年成功登陆港交所,募集14亿元人民币,成为内地首家在港上市的发动机企业;2005年一举成功重组并购了湘火炬集团;2007年潍柴动力(000338,股吧)回归国内,吸收合并湘火炬,完成了由单一发动机制造,向发动机、变速箱、车桥为产业链的动力系统商业模式的转型;2008年年底,借国际金融危机产业资源调整的机遇,重组了法国百年发动机企业博杜安公司;2009年6月18日,全面完成了山东重工集团的重组。

 

   “要有使命意识,使命就是一种责任。”谭旭光表示,“一个企业规模越大,担负的责任就越多,包括对员工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我现在决策时,首先想到的是,这个决策会给我的员工带来什么后果,会给社会产生什么效益,会给整个装备制造业带来什么影响。使命感让我在作每一项决策时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不敢有丝毫懈怠。”

 

   文化立根

 

   文化决定了一个人的深度,却决定了一个企业的长度。企业间的终极对抗就是文化的对抗。

 

   潍柴作为有着65年历史的国有企业,其成长历程就是一笔厚重的文化积淀。

 

   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是一成不变的。创新意识极强的谭旭光指出,文化建设需要不断赋予新的内涵。“既要继承发扬国有企业的优良传统,又要导入市场经济的文化因子。要建立制度体系,持续创新文化内涵。”

 

   为此,早在2008年,潍柴动力企业文化研究会在北京成立,成为我国内燃机行业首家成立这一组织的企业。研究会成立以来,广泛开展企业文化研究和交流活动,举办了多期企业文化现场交流会、座谈会、研讨会、企业文化专题报告会等,加强了内部文化的沟通交流。

 

   “交流拓宽思路,沟通产生价值,潍柴集团在一次次的交流、碰撞和竞争中产生的火花,不断完善并融合了集团的新文化。”谭旭光表示。

 

   由此,潍柴文化也在不断演进。潍柴过去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以激情文化、执行力文化、创新文化为核心的文化理念;2007年吸收合并湘火炬后,潍柴又提出了“包容、沟通、责任”的新文化,并被整个集团所认可;2011年,随着湘火炬成功融合,“包容、沟通、责任”的企业文化被修正为“责任、沟通、包容”,在首先强调责任的同时,潍柴开始逐步导入感恩文化。

 

   “人力不是成本而是资本,人力资本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要素。企业和员工都要学会感恩,感恩代表的是一种阳光、健康的心态,能让人快乐的工作和生活。”谭旭光表示。

 

   谭旭光一直认为,任何一个组织、一个企业、一个人,取得成功都离不开两个重要因素:“人努力、天帮忙”;或者说是三个要素:“天时、地利、人和”,潍柴也一样。

 

   文化的力量在潍柴无处不在。在潍柴,有一个内部的业绩标准:无论是重卡、发动机,还是变速箱、火花塞,评价的标准,第一就是看在国内同行业是不是第一,第二就是看与国际上的先进企业相比差距还有多大。不是自己跟自己比,而是与竞争对手比,与世界先进企业比,从比较中发现差距,找到动力。这就是潍柴的“标杆文化”。

 

   这一文化特性,已成为潍柴勇争第一、不断向新的高度迈进的内在动力。翻看潍柴 10年来的经济指标:人均劳动生产率提高了 60 倍,人均实现利税提高了 150倍。超常的“潍柴速度”背后,是企业文化的不断创新。

 

   而“包容、沟通、责任”的文化更是赢得了各子公司的高度认可和支持,有力地推动了集团快速发展。“特别是工程机械板块干部员工工作热情空前高涨,山推股份(000680,股吧)实现了翻番增长,山重建机实现了四倍增长。”谭旭光透露。

 

   “公司归根到底是人的组织,在制度和理性之外要想调动人、激励人、凝聚人,唯有文化。”谭旭光认为,只有那些善于汲取先进文化并创造出自己独特新文化的公司,才可能成为时代的佼佼者。


配套新闻
客车网[www.chinabuses.com]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www.chinabuses.com”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客车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www.chinabuses.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客车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copyright#chinabuses.com
品牌推荐 更多>>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原潍坊柴油机厂(2007年8月改制为“潍柴控股集团... [阅读]
新闻专题 更多>>
2011年,在复杂的市场竞争中,潍柴始终坚持以产品为根本,以渠道和服务为抓...
1946年到2011年,潍柴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以整车、整机为导向,动力总成为...
微信 分享 咨询 电话 顶部
×
客车网微信二维码
×
×
400-660-0262